“大力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,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。我國農業機械行業要扎實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,促進移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與現代農業機械化裝備制造業相結合,創造具有信息采取、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的新一代農機裝備。”在日前舉辦的“中國農業機械化展望大會”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表示。
“與傳統農機相比,信息化農機裝備具有更好的易用性、可靠性、有效性。同時,人與機、機與物之間交互更加暢通,工作效率大大提升。”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表示,據測算,智能化農機裝備比普通農機裝備增值約30至40%,效率提高50至60%。
當前,我國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,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。機械化程度的高低,直接影響農民的生產意愿和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。農業機械化正在深刻引領品種選育、種養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變革的趨向。
陳學庚舉例指出,目前,新疆兵團綜合農機化水平已經達到93%,信息化技術融入農業裝備發展很快,北斗衛星導航拖拉機自動駕駛系統在兵團得到廣泛應用。兵團應用衛星導航定位自動駕駛進行棉花播種,能一次完成鋪膜、鋪管、播種作業,1000米播行垂直誤差不超過3厘米,播幅連接行誤差不超過3厘米,有效解決了農機播種作業中出現的“播不直、接不上茬”的老大難問題。石河子墾區2018年300萬畝棉花,幾乎全部由自動駕駛系統拖拉機完成播種作業。
“應該看到,雖然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,但與發達國家相比,仍然存在核心技術缺乏、產品結構不合理、制造技術能力低、農藝農機融合與全程機械化配套性差等問題。”陳學庚指出,同時,研發能力、制造水平、產品質量、生產效率等方面也有差距。
2018年12月29日,國務院發布了《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》,提出推進“互聯網+農機作業”,加快推廣應用農機作業監測、維修診斷、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平臺,實現數據信息互聯共享,提高農機作業質量與效率。
陳學庚指出,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,農機裝備要向高質量、多功能、低能耗和低成本等方向發展,同時也要將自動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技術逐步融入。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發展新理念是世界農機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“要加快信息感知技術、傳感網、互聯網和智能控制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應用,提高農機產業升級,讓農機快速走上數字化、高效化、精準化的軌道。”趙春江說。
(經濟日報 記者:常理 責編:渠麗華)